随笔:散步悟“舒适”及之后 文/徐全利

  文/徐全利

  五月的武汉,不热不冷。晚上凉风习习,我在“千家街”散步,感觉浑身轻松,思想也活跃起来。随着思想的信马游缰,我想到了“舒适”。

  舒适,意为舒服安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说:“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宋代苏轼在《睡乡记》中认为:“其人安恬舒适,无疾痛札疠。”从进一层说,我以为“舒适”之后是“适舒”,两者相辅相成。

  舒适,犹如快乐,只是你个人的一种内心的感受,任何人都无法去体会。也许,吃一顿饭,你感到舒适;走一会棋,也觉得舒适;打一下太极拳,打一下篮球,做一下体操,也觉得舒适;哪怕是用了一下脑,做做家务就很舒适;甚至病后,治疗一下也感到舒适……可见,舒适几乎无处不在,近于“舒”则“适”。

  舒,《说文》认为是伸也;《广雅》说是展也;《淮南子·本经》道是散也。伸、展、散都是动态。适,意为或切合,如适当;或舒服,如适愿;或刚巧,如适中……由“适”组成的词语,诸如适意——顺心满意,适志——做事合乎心意,适变——适应变化等等,似都与人的精神有关,是一种意态。“舒”和“适”连在一块,“动态”与“意态”结合,在伸、展、散动态中得到精神慰藉,感到畅快,犹如运动后感觉浑身轻松一样,这才“舒适”。

  如果说“舒适”是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过程,那么反过来,人的精神舒畅,就能解放思想,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事实告诉人们,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便是从心理到生理,由“意态”到“动态”,也就是由“舒适”到“适舒”。

  “适舒”似乎高级些,就是“适”则“舒”。一切哲学上,特別是近代哲学上最重大的根本问题,乃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对精神的转化和精神到物质的转化,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构成了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由物质到精神的转化,即实践到认识,也就是人的舒适感,这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由精神到物质的转化,即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人的“舒适”感发生转变成“适舒”。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的规律就是物质——精神——物质,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运动的无限发展,就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历史。

  舒适看起来是由心产生的感觉,实际是由动引起的,改造社会,改造环境,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民众舒适。伸,让人扬眉吐气;展,让人展示才能;散,让人自由自在;这才适——合乎心意,顺心满意,和谐幸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